7月下旬,中国
国际公路运输(TIR)网络迎来爆发式增长:义乌首条直通中亚的
TIR线路满载热水壶、榨汁机等小商品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大连港一辆卡车鸣笛启程,8600公里直奔莫斯科仅需6-7天;绥芬河口岸的
TIR货车穿越风雪,将16.6吨杂货运往俄罗斯。不到一周时间,三条新国际线路相继开通,织密了中国连接世界的公路运输网。
1. 业务增长:口岸数据刷新纪录
**满洲里公路口岸2025年上半年验放
TIR运输车辆达694辆,同比增长342%;货值8.9亿元,同比激增860%**,创下该口岸开通TIR业务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这一数据印证了TIR模式正成为中欧贸易的新动脉。作为中国首批TIR试点海关,满洲里通过强化“口岸+属地”协调机制,与郑州、青岛、沈阳等21个属地海关实时对接,全天候保障通关效率。其“境外+入境+在途+运抵”的16项保障措施为车辆提供“7×24小时”通关服务,使口岸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物流枢纽。
滨州博兴内陆港的TIR业务也迈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25年该港已申报5架次
TIR车辆,货值182万元,塑料制品等货物经阿拉山口直达莫斯科。当地海关通过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推动TIR单证电子化流转,大幅缩短通关时间,使企业真正体验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便利。
2. 新线开通:三条动脉辐射欧亚
- **义乌—中亚线路**:7月5日,义乌快件监管中心发出首辆TIR货车,货物采用“市场采购贸易(1039代码)+TIR”叠加模式申报,仅需在启运地海关一次施封,即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中途免开箱查验。义乌国际陆港集团完成数据对接并设立企业服务专员,为中小企业“多品种、小批量”外贸需求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 **大连—莫斯科线路**:全程8600公里,较传统海运缩短20天,较铁路快7天。大连依托5家TIR持证企业(占辽宁省1/3以上),发挥港口优势发展“TIR+海运”接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丝绸之路”的立体联动。
- **绥芬河—莫斯科线路**:7月25日,黑龙江交投集团开通首条TIR线路,全程9800公里14天抵达。绥芬河海关采用电子预申报系统,实现货物不卸不重、直达欧洲。
3. 模式创新:多业态融合升级
**“TIR+”的复合型运输模式正在全国多点开花**:
- **“TIR+市场采购”** 在义乌落地,解决小商品出口痛点;
- **“TIR+冷链”** 在黑龙江突破——19吨俄罗斯冷冻鸡爪经满洲里口岸入境哈尔滨,全程6400公里仅7天,较传统回程班列降本10%;
- **跨境电商退货** 在义乌实现跨关区灵活退运,70万元退货商品借TIR回程车从莫斯科返义乌,成本比空运低40%。
4. 节点建设:枢纽与资质扩容
7月22日,**CEVA物流在阿拉山口启用占地5300㎡的TIR枢纽中心**(含1000㎡危品库),通过零担拼箱与集拼集运,将平均运输时效提升30%,成本降低15%。该枢纽覆盖中亚、高加索至欧洲的30座城市,成为欧亚供应链新起点。
地方企业也在加速获取TIR资质:新疆石河子市易嘉物流成为兵团首家TIR持证企业,引入25吨级中置轴货车,计划组建60辆自有车队,辐射中亚五国及70多个公约国。滨州则推动TIR业务在内陆港常态化运行,为“滨州好品”开辟出海新通道。
绥芬河海关官员在验放TIR车辆时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通关流程,为跨境物流高效畅通提供支持”。随着阿拉山口枢纽的启用、冷链与电商退货等模式的成熟,**中国TIR网络已从“通道建设”迈入“生态构建”阶段**。当更多企业手握TIR证书飞驰在欧亚大陆时,一张以公路为纽带的贸易新地图正加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