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运作是经济繁荣的基石。7月18日,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及“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青岛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运输国际合作对话对接会在青岛上合示范区成功举行。这场盛会吸引了中外百余位政府机构、企业及商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际物流合作的创新与发展大计,致力于推动货物在全球范围内更加顺畅流通。
创新模式涌现,打造物流新动能。
对接会上,众多企业展示了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前沿模式:
传化上合(青岛)国际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全文重点介绍了TIR(《
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模式)新型跨境公路运输的成果。依托上合示范区打造的TIR集结中心,已汇聚近20家运输车队和超400台运力,中国籍车辆出境
TIR业务量位居全国第一,已发运超500车次。
“TIR+”模式成效显著:通过“
TIR冷链”,山东的水果蔬菜仅需6天即可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速度显著优于传统公路运输;“TIR+跨境电商”累计发运超百车次“TIR+9610”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并成功推出电商退货模式。
构建双向通道:传化上合在莫斯科设立海外集结中心,有效连接起中俄双向物流通道。凭借灵活性和高时效性,
TIR运输正成为中欧班列和海运之外的重要物流选择。
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展示了其国际运输“产品化”的强大能力。截至2024年底,中远海运集团经营船队综合运力1.3亿载重吨,全球投资码头58个,均居世界第一。公司拥有运营长达20年的过境班列经验。
整合资源,创新路径:依托青岛上合示范区,公司整合了中远海运钻石快航、希腊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中欧陆海快线等自有资源,打造出全程“一箱到底”的物流解决方案。该产品从青岛上合示范区出发,通过两次海运、四次铁路的无缝衔接,为中欧贸易提供双向、稳定的新路径。
全球布局持续完善:中远海运在青岛上合示范区周边布局了超100万平方米的仓储堆场,并于2024年在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增设新公司,不断织密全球物流服务网络。
山东物流基础夯实,海陆协同发展
山东省及青岛市近年来持续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优化:
“海上山东”崛起:山东港口青岛港建设加速推进。2025年,其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迎来重大进展,创新采用“过驳—滚装”方式完成大型卸船机上岸,标志着工程全面进入收尾阶段(总进度达93%)。该码头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青岛港将同时拥有两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进一步巩固其全国大船接卸领先地位。
航线网络拓展:2024年1-6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新增集装箱航线11条、国际中转通道6条、海铁联运线路5条。依托智能化“智慧大脑”,港口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海铁联运枢纽能级提升:
黄岛站优化升级:作为全国最繁忙的海铁联运临港枢纽之一,国铁济南局黄岛站通过优化运输组织,成功实现光伏产品运输从过境中转到承揽运输的新突破,为新能源产品出海打通高效通道。
班列网络加密:7月1日铁路新图实施后,国铁济南局新增开蓝村西至银川南(大水坑、梅花井)普快城际货运班列1列,优化中欧(亚)班列运输组织,并增加胶州至磨憨普快中亚班列1列。山东省中欧(亚)班列线路已达8条,构建起稳定高效的跨境物流通道。
未来基建发力:青岛市2024年将启动董家口至五莲铁路、前湾港区北岸铁路扩能改造、董家口港区中线铁路等3个重点铁路项目规划建设。项目完工后,将极大提升青岛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能级。
合作深化落地,开启国际物流新征程
本次对接会不仅是成果展示平台,更是推动项目落地、深化合作的契机:
重点项目揭牌:活动现场,中欧班列(济青)国家集结中心青岛枢纽、上合国际枢纽港新城运营中心等多个关键项目揭牌,为上合示范区的物流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战略规划发布:《青岛国际枢纽港战略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数智供应链实践洞察:指数与地图引领应用创新》的发布,为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展望未来,随着上合组织国家间合作的不断加深,物流运输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青岛上合示范区正积极抢抓战略机遇,致力于提升“海陆空铁”等核心枢纽节点的能级,为构建高效畅通的上合组织国际物流通道提供坚实支撑。目前,一条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北达蒙俄、南至东盟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已初步构建,正为区域经济合作与繁荣开辟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