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TIR驶出海关,六天后抵达阿拉木图,这条新通道背后是中国跨境公路运输的悄然革命。
2025年3月31日,一辆
TIR货车满载“湾区智造”电子产品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自有
TIR跨境货运,实现了“一车直达”新模式落地。
这辆货车代表的不仅是货物运输,而是一场物流业的战略蜕变:**深圳到阿拉木图的时间从10天压缩至6天**,效率提升67%,价格仅为空运1/4。
当这辆货车穿过新疆口岸时,它携带的不仅是电子产品,更是
中国跨境物流升级的希望。
01 国际公路运输系统,中国跨境物流的加速器
TIR系统作为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框架下的国际通关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一次申报、一证到底、一车直达”的便利机制。这套系统在全球拥有**78个缔约国**,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
对时效敏感型企业而言,TIR提供了最佳平衡点。数据显示,**深圳到阿拉木图仅需6天**,是铁路运输时间的一半;前往欧洲也只需15天。
成本方面,TIR虽然比铁路稍贵,但**价格仅为空运的1/4**。这种时效与成本的平衡,使其成为高端制造和跨境电商的理想选择。
海关通关效率显著提升。深圳海关通过“7×24小时预约通关”“智能验放”等创新举措,可实现TIR货物2小时内快速通关。
“TIR模式通过对运输车辆的‘信任通关’,畅通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物流新通道。”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科长邓小鹏这样解释其价值。
02 机遇与挑战,TIR运输市场的双面现实
市场需求的激增显而易见。高附加值货物如新能源产品、电子设备的出口增长,为TIR运输提供了稳定货源。
然而,这片蓝海正迅速变红。**2025年中国TIR持证企业激增30%至150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位行业观察者坦言:“跨境运输还能赚到钱吗?能,但越来越难了。”
成本压力持续加大。俄罗斯海关加收80%设备费,运输成本陡增;同时俄罗斯强化货物查验使通关时间延长15%。资质、车辆与溯源管理等隐性成本也在蚕食利润空间。
车辆投入门槛不容小觑。
TIR运输需要购置适应长途(超1万公里)、极端气候的专业车辆,这些高配车型售价不菲。驾驶员还需取得国际道路运输资质,通过国际法规、外事规定等专业考试。
03 创新突围,TIR运输的战略升级
面对挑战,头部企业正通过创新开辟新路。华鹏飞布局三大战略方向值得关注:
**自有车队建设**,规划从25台斯堪尼亚TIR车扩展至100台,强化运力掌控;
**通道创新**,面对俄乌冲突等地缘风险,开辟“**跨里海通道**”,绕开敏感区域保障中欧供应链韧性;
**产业深度融合**,将TIR与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绑定,通过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可视化监控。
2025年7月5日,义乌创新推出“**TIR+市场采购**”新模式。一辆满载热水壶、榨汁机等货物的TIR车辆从义乌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货物依托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叠加TIR模式,为中小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外贸需求提供新解决方案。
“只要有货源,一切皆可克服。”运输行业这句箴言,道出了模式创新的核心。
04 政策赋能,TIR发展的国家推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TIR运输注入强劲动能。**2024-2025《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 推动多式联运改革,华鹏飞等企业借势构建“精益陆运+多式联运”网络。
资质认证带来通关便利。AEO高级认证、TIR持证人等资质使企业享有海关“信任通关”特权,深圳海关“7×24小时预约”“智能验放”等措施助其货物2小时内快速通关。
国家战略导向明确。202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通互联互通合作”。
华鹏飞董事长张京豫作为中国唯一企业家代表出席IRU国际会议,参与跨境规则制定,其通道经验可能复制到大湾区通关模式中。
05 未来之路,TIR车队的变革方向
行业将进一步分化。依赖单一线路或粗放经营的从业者将举步维艰,而拥有枢纽资源、布局创新模式的企业方能持续获益。
**技术驱动**变革加速。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下,企业加速推进数字化物流系统,通过GPS/北斗追踪、SAAS平台优化调度。华鹏飞已获中国民航局首张民营物流无人机运营牌照,切入“末端+支线”配送网络。
市场前景广阔。据中金预测,**2030年无人机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若TIR运输企业能积极介入并占据份额,将获得显著收入增量。
产业融合深化。
TIR车队运输将与跨境电商、高端制造更紧密结合。
义乌国际陆港集团的一辆TIR货车正行驶在通往塔什干的公路上。车上满载热水壶、榨汁机等小商品,它们以“市场采购+TIR”的创新模式完成通关。
**货物仅需在启运地海关一次施封,中途无需重复开箱查验**。这种“一证通关、一车到底”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灵活性的外贸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