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информации

货主找车   车队加入  

全国TIR车队大爆发:青岛发运量飙升245%,司机月入2万却难掩行业新困境
作者:TIR车队   浏览量:656 次   发布时间 :2025-06-27
一纸TIR证书,解锁了78国海关快速通道,也让跨境卡车司机在“内卷”中寻找新出路。

清晨六点,青岛传化国际物流港。一辆辆悬挂TIR标识的重型卡车缓缓驶出海关监管区,它们的目的地是8000公里外的莫斯科或中亚城市。这些钢铁巨兽将在未来两周内穿越国境,却无需在边境口岸反复开箱受检。

“过去五年,中国TIR运输从零起步;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发运量已达590车次,其中仅青岛就占了169车次。”一位国际物流企业负责人说。

更令人惊讶的是,青岛的TIR发运量同比暴增245%,出口货值达**1.21亿元,同比增长32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这意味着每天至少一辆TIR车辆从青岛出发驶向俄罗斯或中亚地区。


全国TIR车队大爆发:青岛发运量飙升245%,司机月入2万却难掩行业新困境


01 爆发式增长:全国多点开花,青岛一骑绝尘


2025年,中国TIR跨境运输迎来爆发期。**青岛以169车次的发运量占据全国总量590车次的近三成**,成为无可争议的领头羊。这座海滨城市已培育15家TIR持证企业,持证人数量居全国首位。

依托传化国际物流港TIR集结中心和胶州海关指定监管场所,青岛开通了中俄、中吉乌、中哈三条常态化运输线路,覆盖俄罗斯和中亚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纷纷加入TIR赛道。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历史性突破——深圳企业华鹏飞首次使用自有TIR车辆将满载的智能电子产品运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西北地区不甘落后。6月20日,甘肃首批机车配件搭乘TIR车辆从兰州出发,仅需3天即可抵达阿拉木图。三天后,山东德州也发出首辆TIR货车,满载日用品直奔莫斯科,标志着国际公路运输业务正式落地德州。

02 TIR核心优势:一证通达78国的通关革命

TIR(国际公路运输系统)建立在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基础上,是全球跨境运输的“通关通行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国际运输的边境瓶颈**。

当传统货车在边境排队数日等待查验时,TIR车辆却可快速通行。沿途海关仅需核对TIR证书信息、检查车辆海关封志,无需开箱查验。这种“信任通关”模式大幅压缩了时间成本。

以深圳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线路为例:
- TIR运输仅需**6天**,时间是铁路运输的一半
- 运输价格比铁路稍贵,但仅为空运的**四分之一**

对于欧洲线路,TIR在时效和成本间取得最佳平衡点。与空运相比,TIR价格仅为1/4;与动辄45天的海运相比,TIR仅需15天左右,且价格接近铁路运输。

TIR证本身还提供最高10万欧元海关担保,免除过境关税担保金,显著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03 行业暗流涌动:繁荣背后的挑战

跨境运输还能赚到钱吗?“能,但越来越难了。”一位行业分析师坦言。尽管表面繁荣,TIR运输正面临三重压力。

**持证企业数量激增导致竞争白热化**。2025年中国TIR持证企业数量激增30%至150家,更多玩家涌入这个曾经的高利润市场。

政策环境也在收紧。俄罗斯海关加收80%设备费,直接推高运输成本;同时强化货物查验使通关时间延长15%。

“郑州至莫斯科单程运费可达4-5万,但扣除新增成本后,利润空间明显变薄。”一位东北线TIR车队经营者透露。随着隐性成本持续增加,依赖单一线路或粗放经营的从业者将举步维艰。

04 创新突破:从单一运输到立体物流网络

面对挑战,领先企业正通过模式创新突围。青岛率先实施“**TIR+GMS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路径。

深圳则着力构建多式联运体系。TIR与中欧班列、海运、空运形成互补,补齐大湾区“陆海空铁”国际立体物流网络的公路短板。

“我们将推进TIR运输与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圳华鹏飞公司董事长张京豫表示。作为大湾区首家拥有自有TIR车辆的企业,该公司正通过智能化物流管理系统整合“一带一路”运输网络。

海关便利化改革成为关键支撑。深圳海关通过“7×24小时预约通关”“智能验放”等措施,实现TIR货物**2小时内快速通关**。德州、兰州等地海关也设立专门通道,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05 司机生态:高收入伴随高门槛

TIR热潮为货车司机开辟了收入增长新路径。郑州某运输公司招聘信息显示,TIR驾驶员月薪达1.5-2万元,远高于国内普通货运。

“跑郑州-莫斯科线路,去程纯利约5万元,返程还可拉货增收,”一位从业三年的TIR司机透露,“但每次出车都是对体力和技术的考验”。

高收益伴随高门槛:
- 需取得国际道路运输资质,通过国际法规、外事规定等考试
- 车辆需适应超1万公里长途及极端气候,专业车型售价高昂
- 跨境运输需面对外语沟通、异国交规等挑战

“有经验的TIR司机很抢手,但新人需要6个月以上适应期。”某物流公司培训主管表示。为缓解人才缺口,传化等大型物流企业已启动定期培训计划,涵盖语言技能、通关规则等课程。

06 未来之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随着6月23日德州首发TIR货车驶向莫斯科,中国TIR运输版图已覆盖主要经济区域。行业将从爆发期进入整合期,未来竞争焦点转向**效率与服务**。

“单纯依靠政策红利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未来属于能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拥有枢纽资源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演化,如青岛依托国家物流枢纽优势,深圳借力大湾区产业基础。

数字化将成为破局关键。领先企业正建设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监控车辆位置、货物状态和通关进度,优化往返货源匹配,降低空驶率。

**TIR运输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车辆位移,而在于重塑全球供应链韧性**。当中国企业能用15天将货物以合理成本送达欧洲客户门口,国际产业格局正悄然改变。


海关关员手中的电子锁“咔嗒”一声扣上货柜门,这声轻响意味着价值百万的电子产品即将开启6天的跨国旅程。在深圳华鹏飞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闪烁的光点勾勒出开往阿拉木图的TIR货车行进轨迹。

全国地图上,类似的亮点正从青岛、兰州、德州等城市不断涌出,汇成一张日益密集的跨境物流网络。

这些光点背后是运输业态的重构——当高配卡车配备智能驾驶辅助和冷暖空调,当普通司机通过培训变身为月入2万的国际运输专家,当“一证通关”使中国制造更高效走向世界。

TIR车队的车轮仍在加速转动,但方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