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在中国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经过7年发展,上合示范区已建设成为物流枢纽发达、贸易投资深化、商旅文交流拓展的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构建“海陆空铁”立体化国际物流通道
上合示范区充分发挥青岛“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的独特优势,构建起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北达蒙俄、南至东盟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中欧班列方面,上合示范区已开行班列超4500列,通达23个国家的54个城市。示范区成功获批交通运输部“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并实施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TIR国际公路运输成为亮点。2024年累计发运TIR车辆284车次,总货值超1.93亿元,发运量居全国首位。通过创新“TIR+冷链”双向运输模式,山东、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水果、蔬菜能快速送达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比传统公路运输节省1周以上时间。
海铁联运方面,上合示范区联动全球第四大港青岛港,打造“前港后站、一体运作”模式,海铁联运箱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
空运领域,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通223条定期航线,通达146个国内外航点,2024年货邮吞吐量达27.9万吨,同比增长7%。
制度创新与平台赋能双轮驱动
上合示范区系统梳理经贸合作堵点难点,构建了3大类11个“上合工具箱”,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信用服务体系方面,“信用上合”跨境信用服务系统累计提供信用查询服务超1.1亿次,解决了上合组织国家企业信用查询难题。
贸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自2022年上线以来,已吸引2万余家企业注册,整合了通关、物流、金融、法务等服务,大幅提升贸易效率。
能源交易领域,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累计开户会员超400家。2024年8月,中心实现原油罐容跨境人民币结算零的突破,成为推动中亚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平台。
跨境电商成为贸易增长亮点。上合示范区设立“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助力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家青岛企业借助该平台,将产品销往67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支持方面,上合示范区加快推进上合资本港、上合创投风投基地建设,累计备案创投风投类基金321支,上合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927亿元。
文化软实力助推经贸合作
上合示范区强化文化、旅游等多维度互动,为经贸合作注入持久动力。
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作为商旅文交流发展地标性建筑,多个国家馆成为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在该中心开设办公室,展示特色产品并提供B2B洽谈平台。巴基斯坦国家馆积极展示巴文化元素和特色产品,吸引大量中国消费者。
巴基斯坦客商费萨尔表示:“通过上合示范区这个平台,我们有机会把巴基斯坦的货物送到中国,还获得了很多客户和进出口业务。”
未来展望
以物流为纽带、以贸易投资为引擎、以人文交流为桥梁,上合示范区已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合作平台。随着国家层面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关键政策的落地,上合示范区将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典范,为中国高水平开放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