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牌为浙CM8051的重型卡车穿越内蒙古满洲里口岸,车厢里680件箱包半成品即将在一周后抵达莫斯科,而返程时它将满载俄罗斯货物——这是国际公路运输正在重塑中国制造出海方式的最新一幕。
8月7日,浙江瑞安侨贸小镇,一辆牌照为“浙CM8051”的TIR货车缓缓驶出,满载680件箱包半成品奔赴俄罗斯。仅仅四天后,这辆货车已在满洲里口岸顺利通关,预计一周内抵达莫斯科。
与以往单向运输不同,这次旅程将实现“重去重回”的双向平衡运输模式——抵达莫斯科后,车辆将装载俄罗斯商品返回中国,避免空驶造成的运力浪费。
这趟行程背后,是一种被称为“第四物流通道”的TIR国际公路运输体系正在中国制造业重镇快速落地生根。瑞安作为浙江省首个开通TIR货运模式的城市,正引领着跨境物流的效率革命。
01 什么是TIR?跨境物流的“高速公路”
TIR系统全称为Transport International Router(
国际公路运输),建立在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框架下。这套体系覆盖全球78个缔约国,可实现跨境运输“一次申报、一车直达”的高效通关。
其核心优势在于全程不换车、不倒装、免查验。通过统一的国际担保系统,TIR货车在各缔约国边境享受快速通关待遇,大幅减少传统跨境运输中反复装卸、长时间排队等候的痛点。
“以前运货到俄罗斯,边境倒腾跟搬家似的。中国车送到口岸,卸货,再装到俄罗斯车上,人忙马乱,效率低得让人抓狂。”青岛西海岸利达物流老板王泓久这样描述TIR出现前的跨境运输困境。
如今,TIR被物流从业者形象地比喻为“物流界的绿色通道”——如同高速ETC般便捷的国际运输通道。尤其对于以轻工制造为主的出口贸易,这种灵活便捷的物流方式完美契合跨境电商的发展需求。
02 浙江网络,制造业强市的物流革命
自2024年12月瑞安率先开通浙江省首条TIR线路以来,浙南地区的国际公路运输网络迅速扩展。目前,仅瑞安一地就已开通至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3个国家共5条TIR线路。
车辆规模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刚开通TIR时,还靠租用车辆运营。今年起,我们计划推进自有TIR货车采购,首批45辆TIR货车已完成交付,到年底自营车预计可扩充至100辆。”负责TIR运营的温州聚鑫国际多式联运港业务经理许建勇介绍。
这一车辆扩充计划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自营车比租车每趟节省1000美元,全年可为发货企业节约超100万美元物流支出。今年1-7月,瑞安TIR业务已发出43车货物,货值达2600.29万元,运输产品涵盖鞋类、机械设备、卫浴、五金等温州特色商品。
温州政府部门积极推动TIR发展。温州市口岸办、温州海关等部门赴满洲里等重点边境口岸签订合作备忘录,实现双方TIR信息共享、监管互认。同时创新建立运输轨迹数字孪生系统和货物智慧途中监管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过程。
03 速度制胜,三分之一的运输时间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TIR带来的最直接价值是时间效率的飞跃。浙江旭阳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成和道出了众多制造企业的心声:“看中的就是速度快。”
夏成和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以运往莫斯科为例,传统海运需要55天,铁路运输需30天,而TIR仅需11天左右——相当于海运的五分之一和铁路的三分之一。运输时间的大幅压缩,使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货物周转率显著提高,整体运营成本自然下降。
时效优势在冷链和高端产品运输中更为突出。今年6月,青岛上合示范区的TIR业务打通“双向车道”后,俄罗斯的牛肉、罐头等生鲜食品开始通过TIR直达中国市场,时效性和经济性远超传统运输方式。
04 全国布局,节点城市的模式创新
TIR模式的创新应用正在全国多个物流枢纽城市展开。在东北边境,绥芬河铁路口岸近期实现了一项重大突破——宽轨列车“重进重出”模式正式落地。
此前,俄罗斯宽轨列车在绥芬河口岸卸货后只能空车返回。新模式允许这些列车直接装载中国出口商品返程,实现“卸货-装货”的完整循环。这一创新将绥芬河至莫斯科的铁路时效从20多天缩短至12天,每月可发运4列重载往返班列。
技术升级支撑着这一效率革命。绥芬河口岸采用宽轨与标准轨套轨设计的T型梁,单片重达184吨,铺轨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智能工程线调度信息平台通过北斗定位实时监控;智能卡口系统将车辆验放时间压缩至45秒。
青岛上合示范区则创造了TIR业务增长奇迹。今年前5个月,该示范区TIR运输达169趟次,同比增长245%;货值1.21亿元,增长329%。目前已开通中俄、中吉乌、中哈、中白俄四条线路。
05 挑战与前景,TIR的下一站
尽管发展迅速,TIR运输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2025年,中国TIR持证企业激增30%至150家,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俄罗斯海关政策调整带来新挑战:加收80%设备费,强化货物查验使通关时间延长15%。
国际层面,全球TIR系统的推广仍有巨大空间。在近期土库曼斯坦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会议上,国际公路运输联盟秘书长Umberto de Pretto指出:“全球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只有11个批准了TIR公约。”
TIR系统已被证明可减少边境过境时间高达92%,降低运输成本高达50%。为释放这一潜力,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网络扩展。温州计划年内向中亚五国开辟新线路,并尝试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通道。
未来行业将进一步分化。依赖单一线路的从业者将举步维艰,而拥有枢纽资源、布局“TIR+跨境电商”等新模式的企业将持续获益。正如青岛利达物流的发展轨迹:从2023年仅15辆跨境车,迅速扩展到2024年的116辆,并创新开展“运贸一体”业务。
---
站在绥芬河口岸的智能调度中心,操作员轻点鼠标,一组北斗定位数据跃上屏幕:车牌浙CM8051的TIR货车已驶离满洲里,正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穿越西伯利亚平原。
与此同时,瑞安侨贸小镇的箱包厂里,工人们正在打包下一批发往莫斯科的货物。车间墙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线标记着不断延伸的TIR线路——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全境,甚至东南亚的虚线也已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