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越亚欧的
TIR运输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白俄罗斯的冷冻鸡爪送抵四川泸州的仓库,通关时间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
一批从白俄罗斯启运的冷冻鸡爪,全程通过冷链集装箱公路运输,横越多个国家与地区,于2025年9月初顺利抵达泸州港海关监管仓库并完成全部通关手续。
这标志着泸州港作为四川省重要内陆开放口岸首次成功接收TIR货物,成为泸州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构建跨境物流新通道的关键里程碑。
01 泸州破冰:西南地区的TIR突破
2025年9月,泸州港成功接收首批采用TIR模式进口的冷冻货物,为西南地区国际物流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批货物为冷冻鸡爪,共计1374箱,货值约5万美元。
该批货物持TIR单证册,自白俄罗斯启运,途经俄罗斯,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十八里口岸入境,最终直达泸州港通关,实现了一车直达。
相比非
TIR跨境公路运输,此次运输时间节约了5天左右,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8%。
“提高了运输时效,又最大限度避免了货物损耗。”泸州交投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文思翔表示。
02 全新物流通道:TIR究竟是什么?
TIR系统是在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基础上建立的全球唯一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海关通关便利体系。
该体系允许持证车辆在起运地与目的地之间通行时,中途过境国免于开箱查验,显著提升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简单来说,TIR是建立在联合国公约基础上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便利通关系统。
凭借统一的国际担保系统,TIR可在全球78个缔约国之间实现跨境运输“一次申报、一证到底、一车直达”,全程不换车、不倒装、免查验。
它已被誉为继海运、空运、铁路运输之后的“第四物流通道”。
03 全国布局:TIR在中国快速发展
泸州的突破只是全国TIR运输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中国各地TIR运输业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上合示范区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前5个月,上合示范区发运TIR国际运输车辆169辆次,同比增长245%,发运货物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329%,TIR中国车发运量居全国首位。
截至2025年7月,沈阳集结中心累计发运TIR车辆121车次,2025年到发车辆达100车次,出口货值近6000万元。
7月21日,沈阳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单日发出11辆TIR集装箱卡车,创下东北首个IRU认证TIR枢纽运营以来的最高纪录。
河南则率先探索“TIR+跨境电商”新模式,短短半个月内,已先后有3辆“TIR+跨境电商”国际卡班从中原大地驶出,标志着该模式加速迈入常态化运营新阶段。
04 经济影响:提升内陆地区开放水平
TIR运输的发展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提供了全新路径。
泸州港此次成功接驳TIR货物,印证了该港已具备高效连接欧洲、中亚的跨境公路运输能力,为西南地区开辟了一条灵活可靠的国际物流新路径。
随着连接欧亚大陆的公路物流新干线打通,泸州本地企业今后可通过TIR模式更高效地进口欧亚优质农产品、冻品。
同时,本地特色产品如白酒、化工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出口欧亚大陆也有了新路径。
此次探索将推动产业与国际供应链深度衔接,加速泸州建设西南开放门户。
TIR运输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内陆城市变身为开放前沿,从根本上改变了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
05 未来展望:从试点到常态化运营
随着TIR运输在中国从试点走向常态化,各地正加快布局这一新兴国际物流通道。
泸州港下一步将继续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
持续拓展TIR业务应用规模,吸引更多国际贸易与物流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服务能级。
沈阳集结中心则计划在“TIR+跨境电商”、“TIR+保税”等物流模式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探索跨境电商通过TIR运输方式及大件特殊商品的运输方式,争取用2-3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国际公路运输示范区。
上合示范区也表示将加密联动口岸节点城市,深化支点联通、政策叠加、要素互融。
打造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生态体系,不断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
随着沈阳集结中心单日发车量创下新高,
上合示范区TIR中国车辆发运量居全国首位,以及河南“TIR+跨境电商”模式的常态化,一张覆盖中国主要经济区域的TIR运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未来,随着更多内陆城市加入TIR运输网络,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将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