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物流革命正在悄然发生,2025年7月成为中俄TIR运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月份,多条新线路的开通和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亚欧大陆的物流格局。
悬挂TIR标识的重型卡车在2025年7月接连从中国多个城市启程,目的地都是俄罗斯。这些车辆凭借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提供的通关便利,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单到底”的直达运输。
7月份,大连、莱西、芜湖、曹妃甸等地纷纷开通直达俄罗斯的TIR新线路,涵盖了普通货物、冷链食品和高价值设备等多种货物类型,标志着中俄之间的“第四物流通道”正在全面贯通。
01 大连开通至莫斯科专线,海运优势结合陆路运输
2025年7月10日上午,“中国·大连—俄罗斯·莫斯科”TIR国际道路运输线路首发仪式在大连成功举行。
八台悬挂TIR标识的重型卡车从大连大窑湾码头启程,经满洲里口岸出境直达莫斯科,全程8600公里,采用“TIR公约+公路直达”模式。
这些车辆无需开箱查验,实现‘一票到底’,运输时效大幅提升,仅需6-7天即可抵达莫斯科。
相比传统运输方式,这条新线路较传统海运缩短约20天,较铁路运输缩短约7天,极大地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
02 莱西至莫斯科线路贯通,地方经济融入国际通道
7月8日,“中国·青岛·莱西-俄罗斯·莫斯科”TIR国际道路运输线路正式开通。
六辆满载洗护用品的TIR运输车辆从莱西出发,将跨越10000公里,经满洲里口岸出境,10天后抵达莫斯科。
该线路由青岛敬明承运物流有限公司组建车队运营,实现了 “莱西人、莱西车、莱西货” 直达俄罗斯。
TIR模式基于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能压缩通关时间,降低约20%的综合物流成本,提供“门到门”高效服务。
03 “TIR+冷链”模式突破,俄罗斯食品进口更便捷
7月20日,黑龙江龙域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完成黑龙江省首批采用 “TIR+冷链” 模式进口俄罗斯冷冻肉类产品业务。
一辆拉载着19吨俄罗斯冷冻鸡爪的TIR国际公路运输专用冷藏车辆缓缓驶入哈尔滨综保区,标志着黑龙江省在打通对俄回程冷链跨境物流新通道上取得重大突破。
这辆冷藏车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出发,一路向东行驶6400公里,经由满洲里公路口岸通关入境,最终顺利抵哈,全程运行时效仅需7天。
比铁运快7天、比海运快14天以上,这条高效而安全的对俄新通道将促进更多优质的俄罗斯冷冻肉类、水产和乳制品等进入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市场。
04 安徽首单TIR落地,跨境物流第四通道成功打通
7月15日,一辆装载着国产汽车零配件的国际公路运输货车在合肥海关所属芜湖海关关员的监管下,从芜湖港朱家桥码头发车。
该车经满洲里口岸出境,预计7天便可直抵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这是安徽省首单国际公路运输(TIR)落地业务。
这意味着继航空、铁路、海运之外的跨境物流“第四通道”被成功打通。
TIR是建立在联合国《国际公路运输公约》基础上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便利通关系统,持有TIR证的车辆可在各缔约国之间便捷通关。
05 沈阳TIR集结中心创纪录,单日发车11辆创新高
7月21日,沈阳国际公路运输(TIR)集结中心单日发出11辆TIR集装箱卡车,创2024年12月获批东北首个IRU认证TIR枢纽以来的最高纪录。
此次发出的车辆来自辽宁、黑龙江、山东、山西四省,满载灯具、太阳能组件、水果、女鞋等国产货物,经满洲里口岸发往莫斯科与圣彼得堡。
截至2025年7月18日,沈阳国际公路运输(TIR)集结中心累计发运TIR车辆121车次,2025年到发车辆达100车次(出口99车次、进口1车次),出口货值近6000万元。
沈阳集结中心已经开通普通集装箱、冷藏箱、中置轴、平板等多个车型的货物运输方式,吸引辽宁、山东、江苏等六省份,服务沈阳都市圈30余家重点外贸企业参与运营。
06 TIR与传统运输对比,节省时间和成本优势明显
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TIR运输具有显著优势。传统跨境运输需要沿途逐国清关,每到一国都要重新申报,流程复杂、纸面作业多,整体时效动辄超20天。
传统运输中还因政策、线路、车辆标准不同,常需在各国境内换车或拆箱转运,不仅增加搬运成本,也易造成货损、错装漏装。
而TIR系统下,货物通关时,海关仅需核对TIR证书信息、检查运载单元的海关关封,无需开箱查验,极大减少了货物在口岸的等待时间。
TIR运输可节省80%的运输时间,38%的运输成本,综合物流成本可降低约20%,提供“门到门”高效服务。
---
随着沈阳TIR集结中心创下单日发车11辆的纪录,以及“TIR+冷链”等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这条国际物流新通道正在加速中俄乃至中欧间的贸易流动。
TIR运输不仅改变了传统跨境物流的效率和成本结构,更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城市提供了融入“一带一路”的新途径。
从大连到莫斯科,从莱西到圣彼得堡,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通过TIR系统与俄罗斯及欧洲市场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